改革训练模式 锻造战场利刃——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建设新质作战力量纪实

  2023-08-07 18:37:34

王斌  杨湛 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

以战领训,以训促战。5年来,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紧盯“全域机动、全面过硬”建设要求,聚焦新质作战力量这个增长点,狠抓体系练兵、科技练兵,用奋斗足迹开拓新的赶考之路,催生过硬的胜战之道。


(资料图片)

盛夏八闽,练兵正酣。单兵4G图传、无人机回传现场动态,声光驱散车攻心宣传,防暴布障车封控稳局,抓捕分队借助电击手套、防暴网枪等装备控制闹事骨干……“八一”前夕,一场处突综合演练在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拉开战幕,全程亮点不断。

“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,必须立起练兵备战鲜明导向,大力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,不断提升新时代打赢能力。”该支队支队长刘进说。

5年来,该支队紧盯“全域机动、全面过硬”建设要求,聚焦新质作战力量这个增长点,狠抓体系练兵、科技练兵,用奋斗足迹开拓新的赶考之路,催生过硬的胜战之道。

对接前沿训练理念

2018年初,该支队调整组建,矛盾困难也摆上党委案头:专业分队分散部署,自主抓建特点明显;战术观念不强、教练员队伍薄弱、训练场地较少等短板突出;虽跨入“总队—支队”模式,但各级备战基点与新体制要求仍有差距……作为传统机动部队,新质作战力量如何建、战、管成为全新课题。

“坚持以战领建,锻造平时精干多能,战时高效增援的精锐力量!”在支队首届党代会上,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,一系列改革举措迅速铺开——引入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训练理念,推动“智慧磐石”工程与军职教育平台建设,组织无人装备、人机协同行动等技战术训练,引入仿真交战系统、驾驶模拟舱等评估训练效果。

按照“分建+共享”理念,统筹建设班组攻防、道路驾驶、铁路装卸载等专业训练场,组建兼职蓝军分队,任务场景不断丰富。

改进狙击手集训模式,借助针穿米粒、头顶水杯、垒弹壳展开心理抗压训练,引入舒尔特方格、简易口诀强化记忆能力,模拟行进车辆、山地丛林等场景展开不同距离、多种姿势射击,有效提升了单兵技能。

强化“后勤变前勤”理念,以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练兵为牵引,将伪装、奔袭、转移等课目列入训练计划,狠抓卫勤力量战技术融合训练和战勤编组演练,火线救援尖兵淬炼成型。

在合力推动下,该支队训练面貌焕然一新,一幕幕贴近实战的训练场景不断涌现。“训练实打实,战场才敢硬碰硬。”该部领导介绍,去年以来,十余名官兵在上级工程机械、“巅峰”特战比武等平台摘金夺银,涌现出全军优秀警士向斌、总队侦察指挥尖兵王燕强等练兵典型,训练水平稳步提升。

提升履行使命能力

迫击炮、单兵火箭筒果断击发、急袭突防,无人机升空巡飞、抵近侦察,步装分队小群多路、快速穿插……战斗结束后,导演部运用仿真交战系统评估毁伤效能,讲评演习质量。

在该支队组建之初,官兵刚移防到位,一场贴近实战的山地进攻演练就让官兵感到浓浓的硝烟味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日常战备训练中存在的“假把式”“花架子”问题,以及训练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。

“走出‘舒适区’,必须向和平积弊开刀!”该支队贯彻边备战、边建设理念,制定《加强实战化训练15条措施》《前沿指挥所自主抓建85条措施》,建强专业大队统训抓训职能,巩固“普训+集训”“按纲+比武”“在营+野战”练兵模式,常态组织编携配装规范检查、指挥业务强化训练和临机导调战术考核,具有机动部队特色的训练体系落地发力。

翻阅该支队规范性文件,处处直戳和平年代的练兵积习:不得以黄昏拂晓代替夜训,不得以爱护装备为由降低训练强度,装备保养不能只图外表光鲜。大队长林鸿滨对此深有感触。支队组建后,他带领合成大队挺进东南腹地,展开机动距离不少于400公里、长达1个月的野外驻训。驻训期间,机关不派指导组,仅回撤前考核验收,大队自主制订教育训练计划,自主展开后勤伴随保障,官兵围绕“三实”课目展开强化训练,有效提升了实战技能。

部队打胜仗,关键看排头。“任务区高楼林立,道路纵横,可采取多点部署、纵深配置战法,达到立体阻击目的。”不久前,各级主官齐聚一堂,结合任务实际展开依图讲案专攻精练,大队长曾斌辉条分缕析、稳定发挥。

成功的背后是积累。作为刚从装备保障科科长转任过来的专业大队主官,曾斌辉毫不讳言他的“首战失利”:实兵演习中因通联不畅,车队险被“包饺子”。痛定思痛后,他带领骨干成立课题攻关小组,集体研究战术理论,编写训练教案,结合演训活动组织复盘检讨和实地摆练,经过摸索实践,针对防暴巡逻车武装护卫课目梳理出系列战法训法。

以战领训,以训促战。5年来,该支队两次通过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考核,圆满完成新大纲试训、跨区驻训等重大任务,经受住了实战考验。

取得丰硕创新成果

“各组注意,‘暴恐分子’挟持‘人质’逃至前方楼房,迅速追击!”近日,一场城市反恐战斗演习骤然打响。现场侦察车汇总现场动态,狙击组抢占制高点,突击队员喊话攻心、逐层清剿……战斗全程紧凑连贯,火药味十足。其间,排爆机器人、无人机等装备轮番登场,科技含量高成为训练最大的亮点。

“近年来,我们按照训练转型要求,将部队带到陌生环境、融入战斗全程检验考核,有效打通了作战‘中梗阻’。”参谋长林传贵介绍,在体系练兵牵引下,催生出一批由技术能手和任务一线官兵组成的创客团队。他们围绕新装备运用、新作战课题展开论证攻关,推动训练革新。

中队长王燕强是团队牵头人之一。去年7月,他带队参加总队“巅峰”特战比武。在空中侦察和目标判读考核中,无人机不仅要在7分钟内完成盲区起降、蛇形绕杆、穿越涵洞等规定动作,还要在指定区域查找4个扑克牌大小目标,难度可想而知。

狭路相逢智者胜。临近比赛天气突变,王燕强带领操作手许芸山反复研究比赛规则,观看飞行竞技视频。通过加装激光笔,研究分析无人机飞行轨迹,加装旋翼防撞圈,破解无人机低空飞行姿态不稳的难题。比赛当天,凭借稳定发挥,他们取得了优异成绩。

如今,坚持创新驱动,该支队取得了丰硕成果。修理工康超为装甲车加装背囊挂架、防暴阻截网等装备;修理工廖文、焦波带领团队制作变速箱吊架、气门油封更换工具,破解战场抢修难题;干部孙林元改进地理坐标尺,提升识图用图精度……

“强军路上没有休止符,必须紧盯科技之变、战争之变、对手之变,奋力跑出新质战力换挡升级的加速度!”刘进信心满满。